大里區

 

梧棲古稱「竹筏穴」,又名 「五叉港」,清道光年間稱「鰲西」,清光緒年間(1891年)改稱梧棲港,取「鳳非梧不棲,非靈泉不飲,非竹實不食」的雅意化為梧棲。
日治時代大正9年(1920年),台灣實施州郡街庄制,設「梧棲街」,隸屬台中州大甲郡。日治後期為了開發新高港(臺中港)而開始規劃梧棲與周圍的街庄合併升格為州轄市(新高市),但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使得財政困難,最後僅止於紙上計畫。
戰後初期,為延續新高市與新高港的規劃,在臺灣接管計劃綱要地方政制中擬將梧棲設為省轄市,但後來梧棲市與臺中港計畫均擱置,最後直接改制為「梧棲鎮」,大甲郡則改制為大甲區,而大甲區隸屬於臺中縣,1950年全台行政重劃,縣轄區被廢除,梧棲改為臺中縣直轄。2010年12月25日隨著臺中縣、市合併為直轄市而改制為梧棲區[1]。

大里區(臺灣話:Tāi-lí-khu),是台灣中部城市台中市下屬的一個市轄區,位於全市東南端,為平原盆地區和山麓帶坡地之接壤地區,與南區、東區、太平區、霧峰區、烏日區相鄰,因大里溪而造就此區繁華。郵遞區號為412,目前轄區人口約21萬,是台中市人口第三高的市轄區,次於北屯區及西屯區,同時為台中公司行號登記第二多的行政區。

大里區古名大里杙,『大里』是出自當地平埔族洪雅族之社名的譯音,『杙』指的是綁船的木樁。清朝時期,以往的臺灣,人云:「一府、二鹿、三艋舺、四竹塹、五諸羅、六大里杙」。移民初至大里杙時,由於原住民仍有侵略習性,移民遂在「塗城」設置隘寮,並築構土牆以禦原住民攻擊,故「番仔寮」、「塗城」等舊有地名,皆與防番有關。當年的移民之中,以來自福建漳州的人數最為眾多,其中又以林姓更為人多勢眾,最有名的當屬抗清林爽文事件主導者林爽文,由於不滿清廷,故組織臺灣「天地會」,展開反清活動。霧峰林家第一代林石定居大里,原為大里林家其中一支流,因林爽文事件,至第三代舉家遷至霧峰。大里居民仍以漳州後裔居多,林姓為第一大姓,後以外來人口居多。

清治時期大里杙曾居台灣第六大街市,是貨運商品流通的重要轉運點。當時大里溪河面寬約一公里,水閘碼頭就在今市立大里高中附近,當時由於許多漢人在此地利用往來船隻做買賣,漸漸形成小村落,古稱「渡船頭」(今「舊街仔」)。乾隆15年移民湧至,人口多達兩萬餘人,沿大肚溪進墾,並溯大里溪而上。由於這兒交通方便,加上移民的勤勞,使得大里杙很快的成為臺中盆地上最富庶的地區,紮下日後繁榮發展的基礎。與犁頭店(今南屯)、四張犁(今北屯),合稱臺中三大聚落,同屬臺中盆地上開發得最早的區域。直到日治時期因河港的淤積、公路網的形成,基隆、高雄港逐漸取代中部運輸的功能,大里杙的地位日漸下降,日治時期市區改正後「東大墩街」(今台中市區)逐漸為中部的中心都市,大里杙在台中盆地的位置優勢銳減。其重要性也跟著減弱,退而成為地區性的集散中心。「慶源堂內繁華日,大里杙頭不見天,天地會中豪傑聚,福興廟慶慶豐年」。 這首歌詠大里杙老街昔日風華的詩句,寫實的道出了當年老街的繁華盛況。日治前期,大里杙區屬於臺中廳內藍興堡行政區,直到日治大正9年(1920年)台灣實施州郡街庄制,設「大里庄」,隸屬台中州大屯郡。

日治時期為實行「農業台灣、工業日本」的政策,積極發展農業。大里的氣候條件適合種植稻米及甘蔗之種植,但需要大型灌溉水利設施,以突破當時農業發展的停滯,因此總督府開始積極展開水利興修。當時舊大里溪水不穩定,常有水患,日本為有效利用土地並阻止水患,遂於大里溪上游興建水壩截斷水流,築堤引水取道自旱溪而下。至此舊大里溪只剩少許溪水,不再有水患之苦。當時農作物以稻米、甘蔗、菸草最為重要。

日治時期,帝國糖廠株式會社興建一條從台中到濁水的糖業輕便鐵路-中濁線來運送蔗糖,沿經大里設有番仔寮站及塗城站。中華民國政府接台後,此線改擔負國防重責。直至1959年八七水災,重創烏溪鐵橋,臺灣省政府放棄修復。加上公路逐漸發達,於1961年拆除中濁線。

二戰後由中華民國政府接收台灣後改設「大里鄉」,隸屬於台中縣;民國82年(1993年)11月1日,升格為「大里市」。台中縣時期,與當時的烏日鄉、霧峰鄉、太平鄉合稱「大屯區」。在台中縣市合併前,大里因鄰近台中市中心,使得大里成為台中縣人口最多的行政區,超越縣治豐原市,人口密度在全台鄉鎮縣轄市內排行第十高,人口數更高居第十,其中有五個里,各里人口數更是高達一萬多人。1999年921大地震,由於臺中、南投為主震央區域,故大里受災嚴重,以位於大里塗城地區之「金巴黎社區」是此次地震傷亡最嚴重之集合住宅社區之一。

2010年12月25日台中縣市合併後,改隸台中市,同時改制為大里區。

音樂方面,中部地區以彰化為首的北管傳統音樂文化是現存最大保存地。北管,又稱亂彈戲,多借用中國北方音樂戲劇元素與官話,樂器多以打擊樂器為主,曲調高揚激越。2000年後,仍常見於台灣迎神賽會、陣頭,乃至於傳統或現代布袋戲表演中。大里地區以歷史一百多年大里杙福興宮的大里福興軒北管,長期推廣傳承,亦有草湖義樂軒的林水金先生最負盛名。

長久以來,地方居民習慣將大里分成三大區塊,分別是「溪北」、「溪南」及「十九甲」,三個區以大里溪、頭汴坑溪為天然界線,加上省道台三線,剛好形成一個「大」字,呼應大里的「大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