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平區

太平區(臺灣話:Thài-pîng-khu),是位於中華民國臺中市偏東南的市轄區。人口為臺中市第四高,擁有19萬人口,次於北屯區、西屯區和大里區;面積為該市第二大轄區(次於和平區),約120.7平方公里。

該區大部分為丘陵地,人口集中於西部的臺中盆地邊緣,又以西北方中山路沿線最為密集。主要農作物有枇杷、龍眼、荔枝、香蕉等,其中以枇杷最為有名,並於每年三、四月舉辦太平枇杷節。

清朝之前,太平古名傳聞很多,有「鳥松頭」、「鳥榕頭」、「鳥銃頭」和「蔗種頭」等。其中「鳥榕頭」與「鳥松頭」皆源自當時墾首太平林家大宅院(九二一地震震毀)門前兩側所種的鳥松樹(雀榕樹)而得名[4]。而「太平」的由來有兩種說法:

清領時期太平屬於原住民的勢力範圍,清廷將之劃入土牛界外(包含今日臺中市九期重劃區範圍),為禁止漢人進入開墾之化外之地,故有番仔溝、番仔路(今北太平)…等地名,太平林家(霧峰林家支系)在三汀山搭設望高寮,抵禦原住民,後因雙方和睦相處,而改名太平。
另有一說,甲午戰敗,清廷割讓臺灣,日軍抵台時,在中部各地都受到民兵頑強抵抗,開達太平時,並未遭受任何抗拒,故改名太平。[5]。

清朝時代,與現在台中市的中、東、南區全部,西、北二區的部份以及大里區的全部和烏日區的一部份合屬「藍興堡」。西元1895年(清光緒21年)前,太平屬臺灣府臺灣縣藍興堡。1896年日本統治台灣後,改屬台中縣台中辦務署藍興堡。1901年變更為台中廳廳直隸下的藍興堡部份區域[6]。1920年實施五州制,改太平為大平,大平庄隸屬台中州大屯郡管轄,下轄大平、番仔路、三汴、車籠埔、頭汴坑等五個大字[7]。

1945年中華民國政府接收日本帝國台灣總督府所轄區域後,改為臺灣省臺中縣大屯區太平鄉(此時臺中縣包含今臺中市、彰化縣、南投縣轄區,但不包括當時的省轄臺中市及彰化市,縣治設於員林)。1950年廢區署,再改為臺中縣太平鄉。1996年因人口達15萬,依法改制為太平市,成為當時全台灣面積最大的縣轄市[8]。2005年,依法將原來里別由19里增加為39里。2010年12月25日臺中縣市合併為直轄市,同時改制為臺中市太平區[7]。